寻找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乳糜泻。
摘要来源:Dig Liver Dis。 2004 年 5 月;36(5):333-6。 PMID:15191202
摘要作者:M T Bardella、L Valenti、C Pagliari、M Peracchi、M Farè、AL Fracanzani、S Fargion
文章隶属关系:医学科学系,IRCCS Ospedale Maggiore Policlinico di Milano,米兰大学,Via F. Sforza, 35, 20122 Milan, Italy。 [电子邮件受保护]
摘要: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肝进行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患者中有不可忽视的比例没有代谢危险因素,并且异常肠道通透性被认为与肝损伤的发病机制有关。乳糜泻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其特征是炎症性粘膜损伤,可能表现出与脂肪性肝炎相似的肝脏组织学特征。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乳糜泻的患病率,有相互矛盾的数据。
目的:通过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和抗肌内膜抗体筛查,在一系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寻找乳糜泻。
患者和方法:连续 59 名患有高转氨酶血症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其中 38 名 (64%) 患有脂肪性肝炎。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肌内膜抗体,通过ELISA测定IgA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检测呈阳性的患者接受了 HLA DQ 分型和内窥镜检查。
结果:六名患者 (10%) 的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呈阳性,两名 (3.4%) 患者的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呈阳性;根据组织学结果,只有两人 (3.4%) 抗肌内膜阳性和抗转谷氨酰胺酶均呈阳性,结果患有乳糜泻。经过 6 个月的无麸质饮食后,肝酶恢复正常。
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无症状乳糜泻的患病率为 3.4%。在研究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和持续性生化异常的患者时,必须考虑纳入抗肌内膜抗体检测,因为在没有确认性抗肌内膜抗体的情况下,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呈阳性不足以进行诊断内窥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