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发布状态:免费摘要标题:
脂质体谷胱甘肽作为免疫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有前途的候选者。
摘要来源:Heliyon。 2019 年 7 月;5(7):e02162。 Epub 2019 年 7 月 27 日。PMID:31384691
摘要作者:Mai O Kadry
文章所属单位:Mai O Kadry
摘要:纳米药物可以通过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现象,或通过与可与慢性炎症组织内细胞过度表达的受体结合的配体结合,有助于减少全身副作用并提高疗效。本文重点介绍了纳米医学在类风湿关节炎潜在治疗中的应用。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大鼠模型中,通过在尾部基部皮内注射降植烷,每日剂量为 150μl,持续两周。易感大鼠品系在注射降植烷后 3 周突然发病,出现严重关节炎。降植烷给药后三周;每天给大鼠静脉注射谷胱甘肽或脂质体谷胱甘肽,剂量为 5 mg/kg,持续 30 天。评估了同时补充上述抗氧化剂对促炎标志物 C 反应蛋白 (CRP) 的影响。另一方面,还研究了与降植烷治疗组相比的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丙二醛(MDA)和类风湿因子(RF)。结果表明,谷胱甘肽和脂质体谷胱甘肽显着降低类风湿因子、丙二醛和C反应蛋白水平,脂质体谷胱甘肽在这方面的优越性体现了其作为抗风湿药物的显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