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疫苗,ACAM2000:病毒脱落的部位和持续时间以及聚维酮碘对划痕部位脱落和免疫反应的影响。
摘要来源:疫苗。 2015 年 6 月 12 日;33(26):2990-6。 Epub 2015 年 4 月 27 日。PMID:25930115
摘要作者:Phillip R Pittman、Patrick M Garman、Sung-Han Kim、Trevor J Schmader、William J Nieding、Jason G Pike、Ryan Knight、Sara C Johnston、John W Huggins、Mark G Kortepeter、Lawrence Korman、Manmohan Ranadive、Xiaofei Quinn、Mitchell S Meyers
文章隶属:Phillip R Pittman
摘要:美国国防部为部署到高风险地区的人员接种疫苗基于痘苗病毒(VACV)的天花疫苗。尽管对疫苗接种者进行了有关此类感染风险的教育,但由于疫苗接种地点脱落的痘苗病毒导致的自身接种以及继发性和继发性传播仍在继续发生。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a) 结痂脱落后,接种部位是否仍能保持传染性;(b) 在接种部位涂抹聚维酮碘软膏 (PIO) 是否可以灭活痘苗病毒而不影响痘苗病毒的活性。免疫反应。这些目标在 60 名计划接种天花疫苗的个体中进行了测试。三十人(对照)没有接受 PIO; 30 名受试者(治疗)从疫苗接种后第 7 天开始接受 PIO。与当前的教条相反,这项研究表明,VACV 在结痂分离后继续从疫苗接种部位脱落。 PIO 组的总体病毒排出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 (p=0.0045),并且 PIO 显着缩短了病毒排出的持续时间(PIO 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持续时间分别为 14.5 天和 21 天;p =0.0444)。至少 10% 的对照受试者在第 28 天继续排出 VACV,3.4% 的受试者继续排出 VACV在第 42 天排出病毒。与对照受试者相比,PIO 降低了从第 8 天到第 21-23 天从疫苗接种部位排出病毒的受试者比例。通过中和抗体、IgM、IgG 和干扰素-γ 酶联免疫斑点测定法测量,各组出现免疫反应的受试者比例没有显着差异。当从第 7 天开始应用于疫苗接种部位时,PIO 减少了病毒脱落,而不改变免疫反应。在半透性敷料的基础上使用 PIO 可能会降低天花疫苗接种者中源自疫苗接种点的自身接种和接触传播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