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题:

红茶多酚预处理可调节实验性口腔致癌模型中的异生素代谢酶。

摘要来源:

Oncol Res。 2008;17(2):75-85。 PMID:18543609

摘要作者:

P Vidjaya Letchoumy、K V P Chandra Mohan、J J Stegeman、H V Gelboin、Y Hara、S Nagini

文章所属单位:

安纳马莱大学理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系Annamalainagar-608 002,泰米尔纳德邦,印度。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红茶多酚 Polyphenon-B 和 BTF-35 在 7,12 的启动前阶段的化学预防潜力-二甲基苯并[a]蒽(DMBA)诱导仓鼠颊囊(HBP)致癌。仓鼠被分为六组。第 2 组和第 3 组的动物在癌前 4 周分别接受含有 Polyphenon-B 和 BTF-35 的饮食6周龄时给药,并持续至最终接触致癌物质。 10 周龄时,第 1、2 和 3 组的动物每周涂敷 3 次 0.5% DMBA,持续 14 周。与第2组和第3组一样,第4组和第5组的动物分别单独给予Polyphenon-B和BTF-35。第6组的动物作为对照。 18周的实验期后,所有动物均被处死。颊囊和肝脏中的 I 期和 II 期异生素代谢酶和 8-羟基脱氧鸟苷 (8-OH-dG) 被用作化学预防的生物标志物。涂有 DMBA 的仓鼠表现出 8-OH-dG 表达增加,并且 I 相(CYP450;总以及 CYP1A1、1A2 和 2B 亚型以及细胞色素 b5)和 II 相(GST 和醌还原酶)异生物质代谢酶的活性增强颊囊中 CYP1A1 和 CYP1B1 亚型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增加。这伴随着第一相的增加和相的减少e 肝脏中的 II 酶活性。 Polyphenon-B 和 BTF-35 的施用显着降低肿瘤发生率、氧化 DNA 损伤、I 相酶活性以及 CYP1A1 和 CYP1B1 亚型的表达,同时增强颊囊和肝脏中的 II 相酶活性。我们的结果为红茶多酚的化学预防潜力提供了机制基础。此外,BTF-35 通过抑制氧化 DNA 损伤和调节异生物质代谢酶在化学预防 HBP 癌方面发挥更大功效,可能对人类口腔癌的预防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类型 : 动物研究
更多链接
疾病 : 口腔癌, DNA损伤,
治疗物质 : 红茶, 黄酮类化合物,

重点研究课题

本网站仅供参考。我们不会通过提供此处包含的信息来诊断、治疗、治愈、缓解或预防任何类型的疾病或医疗状况。在开始任何类型的自然、综合或传统治疗方案之前,建议咨询有执照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士。

版权所有 2024 Jiangkangnihao.com,期刊文章版权归原所有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