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表层有效治疗大鼠慢性肾损伤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摘要来源:J Ethnopharmacol。 2013 年 7 月 9 日;148(2):403-10。 Epub 2013 年 4 月 21 日。PMID:23612421
摘要作者:赵英勇、李海涛、冯亚龙、白旭、林瑞超
文章所属单位:赵英勇
摘要:民族药理学相关性:茯苓(多孔菌科)是一种著名的药用真菌。菌核表皮用作利尿剂,传统上用于促进排尿和减轻水肿。
研究目的:中药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多种疾病。然而,分子机制中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本工作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了FLP对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病(CKD)大鼠模型的肾脏保护作用的尿液代谢物分析,并探讨了可能的机制。 p>
材料和方法: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灵敏度质谱和新型质量的代谢组学方法开发了光谱测定(高能)数据收集技术。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所得数据集进行分析。通过比较质谱、MS(E) 碎片信息、同位素模式和 MassLynx i-FIT 算法,使用参考标准对所有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鉴定。
结果: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鉴定出大鼠尿液中15个生物标志物,其中11个与腺嘌呤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途径相关。在这些生物标志物中,FLP治疗组中腺嘌呤、L-乙酰肉碱、8-羟基腺嘌呤、次黄嘌呤、肌酸、蛋氨酸、植物鞘氨醇和苯丙氨酸等8种生物标志物逆转至对照水平,2,8-二羟基腺嘌呤、吲哚-3等6种生物标志物逆转至对照水平。 β-羧酸、3-甲基二氧吲哚、乙基-N2-乙酰基-L-精氨酸、3-O-甲基多巴和黄嘌呤酸经FLP逆转至高对照组,表明FLP治疗后尿代谢模式发生显着改变。 span>
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FLP 治疗可以通过干预一些主要代谢途径(例如腺嘌呤代谢和氨基酸)来改善 CKD代谢。代谢组学结果不仅提供了系统的观察为CKD的发生发展和FLP的机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为CKD的预防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