黧豆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一项双盲临床和药理学研究。
摘要来源: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4 年 12 月;75(12):1672-7。 PMID:15548480
摘要作者:R Katzenschlager、A Evans、A Manson、P N Patsalos、N Ratnaraj、H Watt、L Timmermann、R Van der Giessen、A J Lees
摘要:背景:豆科植物黧豆的种子粉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于印度传统阿育吠陀医学中治疗帕金森病等疾病。我们评估了两种不同剂量的黧豆制剂的临床效果和左旋多巴 (L-dopa) 药代动力学,并将其与标准左旋多巴/卡比多巴 (LD/CD) 进行比较。方法:8 名具有短期左旋多巴反应和经期运动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完成了一项随机、对照、双盲交叉试验。患者被查每周以随机顺序给予单剂量200/50mg LD/CD以及15和30g黧豆制剂。确定左旋多巴的药代动力学,并在基线和药物摄入后 4 小时内重复获得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和敲击速度。使用改良的 AIMS 和 Goetz 量表评估运动障碍。结果:与标准 LD/CD 相比,30 g 黧豆制剂的起效速度要快得多(34.6 vs 68.5 分钟;p = 0.021),这反映在左旋多巴血浆浓度峰值的潜伏期较短。使用 30 g 黧豆的平均时间比使用 LD/CD 的时间长 21.9%(37 分钟)(p = 0.021);左旋多巴血浆峰值浓度增加了 110%,血浆浓度与时间曲线下面积(曲线下面积)增加了 165.3% (p = 0.012)。运动障碍或耐受性没有发生显着差异。 结论:起效快且持续时间较长,且不会伴随运动障碍的增加对黧豆种子粉末制剂的研究表明,这种天然来源的左旋多巴在帕金森病的长期治疗方面可能比传统的左旋多巴制剂具有优势。有必要在随机对照研究中评估长期疗效和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