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分析黄芩苷在实验性结肠炎中的治疗机制。
摘要来源:Drug Des Devel Ther。 2023 年;17:1007-1024。 Epub 2023 年 3 月 31 日。PMID:37025160
摘要作者:吴奇、吴星星、王茂、刘可欣、李雨歌、阮晓雨、钱林、孟令昌、孙志婷、朱雷、吴静、穆耿林文章归属:
齐吴
摘要:背景:黄芩苷是从黄芩根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重要的活性黄酮类化合物黄芩(S. baicalensis),一种著名的传统中草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IBD)。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潜在的黄芩苷对实验性结肠炎的益处,以及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实验性结肠炎的代谢生物标志物。
方法:使用广泛使用的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黄芩苷的靶点和途径。同时,通过直肠内施用TNBS诱导实验性结肠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认病理变化。使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UHPLC-HR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血浆样本进行检查,以筛选差异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途径。此外,还利用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的综合分析来确定主要靶标。
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肿瘤坏死因子 (TNF)优金6(IL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等7种蛋白被发现是黄芩苷抗IBD的主要靶点。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组中甘油磷脂和鞘脂代谢中的47种代谢物作为关键通路参与。 19 种代谢物,包括鞘磷脂 (SM d42:2、SM d42:1、SM d34:1)、溶血磷脂酸 (LPA 18:4)、1-棕榈酰甘油磷酸胆碱和 17(18)-EpETE 被证明是黄芩苷的关键代谢物发挥作用。此外,通过综合分析,udp-葡萄糖神经酰胺葡萄糖基转移酶(UGCG)、鞘磷脂合酶1(SGMS1)和鞘氨醇激酶(SPHK1)被预测为黄芩苷抗实验性结肠炎的鞘脂相关靶标。
结论:基于这些结果,表明鞘脂代谢和鞘脂信号通路可能是巴氏杆菌的治疗机制。伊卡林对抗实验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