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后的唾液腺毒性。
摘要来源:Clin Oncol (R Coll Radiol)。 2007 年 2 月;19(1):83-6。 PMID:17305259
摘要作者:S Hyer、A Kong、B Pratt、C Harmer
文章所属单位:甲状腺科,Royal Marsden Hospital, Downs Road, Sutton, Surrey SM2 5PT, UK。 [电子邮件受保护]
摘要:目的:唾液腺毒性是高剂量放射性碘 (131I) 的一种常见副作用,但尚未得到广泛认识。本研究旨在确定分化型甲状腺癌 131I 治疗后唾液腺损伤症状的发生率。
材料和方法:这是一项针对 76 名连续接受甲状腺癌治疗的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在入院和随访期间评估唾液腺损伤的症状(口干、疼痛和肿胀)。此外,我们对数据库中记录的 131I 消融后出现慢性唾液腺肿胀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 名患者 (26%) 出现唾液腺毒性,其中 11 名患者 (15%) 在最初 48 小时内出现症状,其中 7 名患者持续了 12 个月。另外九名 (12%) 具有持续症状的患者直到治疗后 3 个月才出现毒性反应。总共有 16 名患者 (21%) 在 12 个月时出现慢性毒性证据,通常是口干症。重复施用 131I 后,毒性更为常见。在搜索我们的甲状腺癌数据库后,我们发现另外五名患有慢性甲状腺癌的患者131I 后 20 个月至 23 年内出现唾液腺肿胀(慢性唾液腺炎或多形性腺瘤)。
结论:疼痛、肿胀和131I 后口干经常发生,有些在给药数月或数年后出现症状。及早识别唾液腺并发症可能有助于降低这些患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