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素在癫痫、癫痫、癫痫发生和癫痫相关神经保护动物模型中的治疗作用。
摘要来源:癫痫行为。 2017 年 2 月 9 日。Epub 2017 年 2 月 9 日。PMID:28190698
摘要作者:Evan C Rosenberg、Pabitra H Patra、Benjamin J Whalley
文章隶属关系:Evan C Rosenberg
摘要:大麻中离散植物大麻素的分离和鉴定重新激发了人们对分析临床案例研究和轶事中大麻历史治疗主张的兴趣。特别是,早在 11 世纪和 15 世纪的资料就声称粗制大麻提取物在治疗惊厥性疾病方面具有功效,这促使植物大麻素治疗癫痫的临床前研究成为一个特别活跃的领域。从那时起,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已发表,描述了超过 100 种植物大麻素中的几种在癫痫、癫痫、癫痫发生和癫痫相关神经保护的临床前模型中的作用。我们调查了文献中有关此类植物大麻素效应的相关报告,并严格审查了他们的发现。我们发现,在啮齿类动物急性癫痫发作的简单模型中,急性 CB1R 激动通常会产生抗惊厥作用,而 CB1R 拮抗剂在同一模型中则发挥相反的作用。然而,当在更复杂的癫痫、癫痫发生和神经保护模型中检查此类配体的作用时,就会出现不那么简单的叙述。在这里,(i) 给定模型中涉及的大脑区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ii) 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对这些区域突触传递调节的相对贡献,(iii) 多目标效应,(iv) 1 型和 1 型大麻素2 受体信号传导相互作用以及 (v) 时间、(vi) 持续时间和 (vii) 定位配体给药的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的上调和下调既有抗癫痫治疗潜力,也有促癫痫风险。受体脱敏和所用配体的特定药理学等因素(例如完全激动剂与部分激动剂以及中性拮抗剂与反向激动剂)似乎也在报告的效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几种植物大麻素,尤其是大麻二酚(CBD)和大麻二酚(CBDV),在癫痫、癫痫、癫痫发生和神经保护模型中的作用不太明确,并且与临床研究中这些化合物的治疗有益作用的报告一致。 。然而,有关 CBD/CBDV 治疗分子机制的可靠信息仍然缺乏,这凸显了该领域继续需要进行研究,以确定尚未充分开发的药物开发靶点并提高我们对治疗的了解。耐药性癫痫。最近在两项治疗难治性癫痫的 III 期临床试验中报告了大麻二酚治疗的积极结果,为一种植物大麻素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提供了关键证据。此外,对于在小儿癫痫中使用未经许可的含有大麻提取物的 Δ(9)-THC 相关的风险和/或益处仍然知之甚少。因此,鉴于这些改变范式的临床事件,本综述的研究结果旨在推动未来针对新确定的靶标和适应症的药物开发,确定动物模型在植物大麻素对癫痫作用研究中的重要局限性,并重点关注未来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关于癫痫中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的复杂性的具体的、尚未解答的问题。本文是题为“大麻素和癫痫"的特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