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毒宁(Bufotenine)是一种色氨酸衍生的生物碱,可抑制狂犬病感染小鼠的症状并提高其存活率:狂犬病治疗药理学方法的开发。
摘要来源:J Venom Anim Toxins Incl Trop Dis。 2020;26:e20190050。 Epub 2020 年 2 月 3 日。PMID:32071597
摘要作者:Hugo Vigerelli、Juliana M Sciani、Patricia M C Pereira、Aline A Lavezo、Andrea CR Silva、Rita C O Collaço、Thalita Rocha、Thais C Bueno、Daniel C Pimenta
文章所属:Hugo Vigerelli
摘要:背景:每年有 40,000-70,000 人死于狂犬病,这是一种不治之症。除了被咬后接种疫苗外,没有其他治疗方法
方法:首先,确定病毒稀释对小鼠的抗病毒作用。然后,对动物进行如下处理:对照(NaCl 250μL/动物/天);蟾毒特宁(0.63、1.05 和 2.1 毫克,溶于 250 µL 氯化钠/动物/天);狂犬病(10CVS稀释);和测试(10CVS 稀释液和蟾蜍替宁,上述剂量)。每天观察动物,持续 21 天或直至狂犬病感染的第三阶段。应用抽搐张力和脂质体研究来了解蟾蜍替宁与受体(特别是乙酰胆碱)可能的相互作用。
结果:蟾蜍替宁能够将脑内病毒感染小鼠的存活率从 15% 提高到 40%。蟾蜍替宁似乎不会干扰骨骼肌中的乙酰胆碱反应,表明其作用机制不是由于 nAChR 拮抗作用而阻止病毒进入。通过分析脂质体,我们可以观察到蟾蜍特宁并没有被动地穿透细胞膜,这表明互补结构对细胞穿透的必要性。
结论:蟾蜍特宁是药物开发的有前途的候选者。经过进一步的化学修饰,有可能消除轻微的副作用,提高效率、功效和药代动力学,从而产生真正的抗狂犬病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