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频率电磁场 (EMF) 会产生广泛的神经精神效应,包括抑郁症。
摘要来源:J Chem Neuroanat。 2016 年 9 月;75(B 篇):43-51。 Epub 2015 年 8 月 21 日。PMID:26300312
摘要作者:Martin L Pall
文章隶属关系:Martin L Pall
摘要:非热微波/低频电磁场 (EMF)通过电压门控钙通道 (VGCC) 激活发挥作用。钙通道阻滞剂可阻断 EMF 效应,并且多种类型的其他证据证实了这一机制。低强度微波电磁场已被提议产生神经精神效应,有时称为微波综合征,本次综述的重点是这些是否是确实有据可查,并且与此类 EMF 的已知作用机制一致。 VGCC 在整个神经系统中以非常高的密度存在,并且在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激素的释放中具有几乎普遍的作用。苏联和西方文献表明,非热微波照射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大部分发生在大脑和周围神经系统中,使得神经系统的组织学和功能表现出多样化和实质性的变化。这些可能是通过 VGCC 激活的作用产生的,产生过量的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释放以及氧化/亚硝化应激和其他反应。遗传多态性研究表明,过度的 VGCC 活性会导致人类神经精神变化。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的两份美国政府报告根据职业暴露研究,提供了非热微波电磁场对神经精神影响的证据。还有 18 个重新数百项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证据,表明来自手机/移动电话基站、过度使用手机/移动电话以及无线智能电表的微波电磁场均可产生类似的神经精神效应模式,其中几项研究显示出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另外 6 项研究的较少证据表明,短波、广播电台、职业和数字电视天线暴露可能会产生类似的神经精神影响。较常见的变化包括睡眠障碍/失眠、头痛、抑郁/抑郁症状、疲劳/疲倦、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改变、头晕、烦躁、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烦躁/焦虑、恶心、皮肤灼烧感/刺痛/皮肤划痕和脑电图变化。综上所述,微波电磁场的作用机制,VGCCs在大脑中的作用,非热电磁场对大脑的影响,广泛的流行病学研究过去 50 年进行的研究以及五项因果关系标准测试都表明,各种非热微波 EMF 暴露会产生不同的神经精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