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不同气候地区采集的芦荟中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的抗疟潜力和定量。
摘要来源:BMC Complement替代医学。 2017 年 7 月 17 日;17(1):369。 Epub 2017 年 7 月 17 日。PMID:28716028
摘要作者:Sandeep Kumar、Manila Yadav、Amita Yadav、Pooja Rohilla、Jaya Parkash Yadav
文章隶属关系:Sandeep Kumar
摘要:背景:在这项研究中,芦荟样品是从印度不同气候地区采集的。对重要的蒽醌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进行定量 HPTLC(高效薄层色谱)分析以及粗水提取物的抗疟原虫活性目的是评估这些成分对植物抗疟原虫潜力的影响。
方法:配有样品涂药器的 HPTLC 系统使用带有 CAMAG 样品注射器的 Linomat V、双粗板展开室 (20 x 10 cm)、TLC 扫描仪 3 和集成软件 WINCATS 1.4.8 来分析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的量。针对恶性疟原虫 (MRC-2) 的氯喹 (CQ) 敏感菌株,评估了植物提取物的抗疟原虫活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方法确定所选样品水提取物的最低抑制浓度 (MIC),该方法基于评估 96 孔微量滴定板中裂殖体成熟的抑制作用。观察不同样品的 EC(有效浓度)值,以预测植物在其气候带方面的抗疟原虫潜力。
结果:12个芦荟样本中芦荟素及芦荟大黄素含量最高分别为0.45及0.27毫克/克。抑制寄生虫生长,EC50 值范围为 0.289 至 1056μg/ml。阳性对照氯喹的抗疟原虫EC50值为0.034μg/ml,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的EC50值分别为67μg/ml和22μg/ml。据报道,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之间呈正相关。抗疟原虫活性随着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的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与温度呈负相关。
结论:与从温暖气候地区收集的芦荟提取物相比,从寒冷气候地区收集的芦荟提取物显示出良好的抗疟原虫活性,并且还显示出更高含量的芦荟素和芦荟大黄素。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用作标记化合物的蒽醌数量与不同芦荟提取物的 EC50 值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尽管如此,与不同芦荟样品的粗提物相比,这两种蒽醌都显示出较低的抗疟原虫潜力。不同的气候因素会影响不同芦荟样品中测试化合物的数量和植物的抗疟原虫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