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素对预防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大鼠肝毒性的作用。
摘要来源:Chem Res Toxicol。 2019 年 11 月 18 日;32(11):2329-2337。 Epub 2019 年 11 月 1 日。PMID:31625388
摘要作者:Arezoo Mohammadi、Sohrab Kazemi、Mohammad Hosseini、Hoseyn Najafzadeh Varzi、Farideh Feyzi、Payam Morakabati、Ali Akbar Moghadamnia
文章隶属关系:Arezoo Mohammadi
摘要:对乙酰氨基酚是常用的镇痛药,高剂量可引起肝毒性,并通过氧化酶同工酶系统产生对乙酰氨基酚代谢物乙酰基苯醌亚胺(NAPQI)。不同的研究报道了黄酮类白杨素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本研究旨在探讨白杨素对对乙酰氨基酚急性肝毒性的保护作用。白杨素对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采用MTT法评价ls,然后将54只大鼠分为9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第2组和第7组(40 mg/kg)外,所有组均给予对乙酰氨基酚(1500 mg/kg)。 ,所有组均用白杨素治疗14天。测量血清中的肝酶、炎症因子 TNF-α 和 IL-2 以及总抗氧化活性,同时对肝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MTT测定结果显示,31.25、62.5、125、250和500 μg/mL白杨素对健康成纤维细胞无不良影响(<0.05)。白杨素降低了肝酶(ALT、AST 和 ALP)的水平,而这些酶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后会升高(<0.05)。保肝作用和总抗氧化能力呈剂量依赖性增加,最高浓度白杨素的作用与水飞蓟素的作用相当(<0.05)。第4至6组中TNF-α呈剂量依赖性下降(=0.04),而白杨素则没有下降。与水飞蓟素相比,对 IL-2 的显着降低作用如何?白杨素通过降低肝酶和TNF-α,增加总抗氧化能力,保护肝组织,预防对乙酰氨基酚急性肝毒性的坏死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