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口腔中麸质降解微生物酶的一种新颖且丰富的来源。
摘要来源:PLoS One。 2010;5(10):e13264。 Epub 2010 年 10 月 11 日。PMID:20948997
摘要作者:Eva J Helmerhorst、Maram Zamakhchari、Detlef Schuppan、Frank G Oppenheim
文章所属单位:波士顿大学亨利 M. 高盛学院牙周病学和口腔生物学系牙科医学系,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美利坚合众国。 [电子邮件受保护]
摘要:背景:乳糜泻是一种 T 细胞介导的炎症性肠病,由携带 HLA-DQ2 或 HLA-DQ8 的遗传易感个体摄入麸质引起。免疫原性麦醇溶蛋白表位含有多个谷氨酰胺和脯氨酸残基,很大程度上是Res不易被胃和肠蛋白酶降解。然而,唾液微生物表现出谷氨酰胺内切蛋白酶活性,发现其针对富含谷氨酰胺和脯氨酸的唾液蛋白。目的是探索麦醇溶蛋白是否可以作为口腔微生物酶的底物。方法/主要发现:针对 a) 麦醇溶蛋白衍生的对硝基苯胺 (pNA) 连接的合成酶底物 b) 天然麦醇溶蛋白混合物和 c) 合成高免疫原性麦醇溶蛋白肽(33 聚体 α2-麦醇溶蛋白)研究了悬浮牙菌斑中的蛋白水解活性和 γ-麦醇溶蛋白 26 聚体)。此外,进行麦醇溶蛋白酶谱分析以获得麦醇溶蛋白降解口服酶的近似分子量和pH活性曲线,并进行液体等电聚焦以确定总体酶等电点。菌斑细菌可有效水解 Z-YPQ-pNA、Z-QQP-pNA、Z-PPF-pNA 和 Z-PFP-pNA,其中 Z-YPQ-pNA 的裂解速度最快。麦醇溶蛋白免疫原性结构域在口腔细菌存在的情况下会被广泛降解。麦醇溶蛋白酶谱显示,重要的酶表现出分子量 > 70 kD,并且在 3 至 10 的广泛 pH 范围内具有活性。液体等电聚焦表明,大多数麦醇溶蛋白降解酶本质上是酸性的,等电点在 2.5 至 4.0 之间。结论/意义:这是第一个报道的与上胃肠道相关的麸质降解微生物的证据。这些微生物可能在膳食麸质的消化中发挥着迄今为止未被认识到的作用,从而保护处于危险中的受试者免受乳糜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