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鼻塞: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点研究。
摘要来源:Am J Rhinol Allergy。 2009 年 11 月至 12 月;23(6):e23-8。 Epub 2009 年 9 月 18 日。PMID:19769799
摘要作者:Serkan Sertel、Zazie Bergmann、Kerstin Ratzlaff、Ingo Baumann、Henry Johannes Greten、Peter Karl Plinkert
文章所属单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海德堡大学,海德堡,德国。 [电子邮件受保护]
摘要:背景:鼻塞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投诉之一。减充血剂的副作用常见于慢性鼻充血患者。这导致了一个对针灸等替代疗法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的针灸研究应该旨在通过物理测量和双盲来客观化效果。因此,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影响是否可以通过中医风病(“风")中鼻气流(NAF)的增加来衡量。方法:对24例有下鼻甲肥大性鼻塞或慢性鼻窦炎但不伴有息肉病史的患者,按照中医海德堡模型进行诊断。他们被要求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对鼻塞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根据海德堡盲法对针灸师进行盲法。 NAF 通过主动前鼻测压法 (ARM) 进行测量。根据中医诊断的特定穴位与非特定对照穴位进行测试。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 15 分钟和 30 分钟对 VAS 和 NAF 进行评分和测量针灸。结果:对照针灸显示 VAS 显着改善,NAF 恶化。 Verum 针灸在 VAS 和 NAF 方面显示出非常显着的改善。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verum 针灸显着改善了 NAF 和 VAS。结论:我们的对照穴位和真穴分别满足对照穴位和真穴治疗的条件。通过 RRM 测量 NAF 并进行 VAS 评分是可能的,并反映体内针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