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题:
他汀类药物介导的肌肉毒性发病机制的分子线索。
摘要来源:肌肉神经。 2005 年 5 月;31(5):572-80。 PMID:15712281
摘要作者:Steven K Baker
文章所属单位: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系物理医学与康复科,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中心,汉密尔顿 4U4 室,加拿大安大略省 L8N 3Z5。 [email protected]
摘要:他汀类药物的病理生理学介导的肌肉功能障碍尚不清楚。骨骼肌膜胆固醇的减少最初被认为是导致一系列肌病反应的原因,例如肌痛、血清肌酸激酶升高或横纹肌溶解症。然而,这一假设并未考虑 t 的潜在作用。类异戊二烯在他汀类肌病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甲羟戊酸激酶 (MK) 紊乱与骨骼肌病相关,但与胆固醇生成的更远端酶无关,这一观察表明类异戊二烯在维持肌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他汀类药物还通过抑制 MK 上游的 β-羟基-β-甲基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来耗尽类异戊二烯池。当基因突变时,鉴定既依赖于类异戊二烯介导的修饰又与肌肉疾病相关的候选蛋白质,可以进一步了解他汀类肌病的潜在机制。例如,核纤层蛋白 A/C、硒蛋白 N、α-和 β-肌营养不良聚糖以及细胞骨架 G 蛋白都需要异戊二烯化才能实现最佳功能。了解蛋白质异戊二烯化的多效性以及这种形式的蛋白质修饰普遍不足的潜在后果可能有助于阐明分子路径他汀类肌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