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素预防果糖诱导的大鼠肝脂肪变性:调节脂肪酸从头合成、脂肪酸延伸和脂肪酸氧化。
摘要来源:< p>前药理学。 2022 年;13:917329。 Epub 2022 年 6 月 30 日。PMID:35847050
摘要作者:李潘、张若愚、王猛、陈雨薇、陈志伟、柯秀梅、左凌、王建伟
文章所属单位:李潘 p>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从单纯性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甚至肝细胞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尚无批准治疗药物的肝脏疾病。黄芩素(BAL),一种从中药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黄芩(Georgi.),因其“保肝作用”而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用于治疗肝脏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潜在的肝脏保护机制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在这里,我们发现口服 BAL 显着降低果糖喂养大鼠血清中过量的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以及肝脏 TG。在 BAL 处理的大鼠的肝脏组织学检查中,空泡化和油红 O 染色面积的增加明显减弱。从机制上讲,RNA 测序、蛋白质印迹、实时定量 PCR (RT-qPCR) 和肝代谢组学分析的结果表明,BAL 降低了果糖诱导的成熟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1c (mSREBP1c) 和碳水化合物的过度核表达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导致脂肪生成分子的下降[包括脂肪酸合成酶(FASN)、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极长链脂肪酸延伸6(ELOVL6)、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伴随着肝脂肪酸组成的改变。同时,BAL通过激活AMPK/PGC1α信号轴和PPARα信号通路增强脂肪酸氧化,从而分别引起果糖喂养大鼠肝脏中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α(CPT1α)和酰基辅酶A氧化酶1(ACO1)的高表达。 BAL 可改善果糖诱导的肝脏脂肪变性,该脂肪变性与调节脂肪酸合成、延伸和氧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