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题:

白藜芦醇的体外抗利什曼活性源自其针对宿主细胞的细胞毒性潜力。

摘要来源:

Planta Med。 2012 年 12 月 5 日。Epub 2012 年 12 月 5 日。PMID:23225365

摘要作者:

Ina Katharina Lucas、Herbert Kolodziej

文章所属单位:

柏林自由大学,药学、药物生物学研究所,柏林,德国。

摘要:

除了一系列有益的药理活性外,最近据报道白藜芦醇在体外还具有潜在的抗利什曼病活性。本研究旨在评估白藜芦醇对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主要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影响,并与其对宿主细胞(分别为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和 J774-G8 巨噬细胞)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进行比较。通过 FACS 分析评估,白藜芦醇显示d 中等抗前鞭毛体活性,< 35 μg/mL (153.2 μM),并且在较高样品浓度下具有良好的效果。相反,作为细胞内寄生虫活力的量度的绿色荧光蛋白信号以浓度依赖性方式降低。白藜芦醇强烈抑制 NO 产生,但在硝普钠溶液中不表现出直接的 NO 清除活性。 Western blotting 表明白藜芦醇降低重组干扰素-γ/LPS 诱导的 iNOS 蛋白表达。显微镜研究、MTT 评估和 FACS 分析显示,对宿主细胞具有显着的细胞毒性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这一发现表明,白藜芦醇的体外抗利什曼活性是由于对宿主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而不是归因于特定的抗寄生虫潜力。

研究类型 : 体外研究
更多链接
疾病 : 利什曼病,
治疗物质 : 白藜芦醇,

重点研究课题

本网站仅供参考。我们不会通过提供此处包含的信息来诊断、治疗、治愈、缓解或预防任何类型的疾病或医疗状况。在开始任何类型的自然、综合或传统治疗方案之前,建议咨询有执照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士。

版权所有 2024 Jiangkangnihao.com,期刊文章版权归原所有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