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素对大鼠脑外伤模型的治疗作用:行为、生化和组织学研究。
摘要来源:生命科学。 2019 年 7 月 1 日;228:285-294。 Epub 2019 年 5 月 4 日。 PMID:31063733
摘要作者:Masome Rashno、Alireza Sarkaki、Yaghoob Farbood、Mohammad Rashno、Layasadat Khorsandi、Mohammad Kazem Gharib Naseri、Mahin Dianat
文章隶属关系:Masome Rashno
>摘要:目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在创伤性脑损伤 (TBI) 相关运动和认知缺陷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阐明白杨素(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 TBI 引起的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假定作用以及可能的相关机制。
主要方法:在 TBI 诱导后立即通过 Marmarous 体重下降技术向大鼠口服白杨素(25、50 或 100mg/kg),连续 3 或 14 天。实验性TBI后按预定时间点检测神经功能、运动协调、学习记忆表现、组织学变化、细胞凋亡、促凋亡蛋白和抗凋亡蛋白表达以及氧化状态。
主要发现:结果表明,白杨素治疗可改善被动回避任务中的学习和记忆障碍,并改善 TBI 后旋转测试中的运动协调障碍。这些有益效果伴随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GSH)浓度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的降低,防止神经元损失,减少细胞凋亡指数,提高表达抗凋亡的Bcl-2 蛋白,并减少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促凋亡 Bax 蛋白的表达。
意义: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白杨素(尤其是 100 mg/kg 剂量)的抗氧化和抗凋亡特性是改善认知/运动缺陷和预防认知/运动缺陷的可能机制。 TBI 后神经元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