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时差对小鼠肿瘤进展的影响。
摘要来源:Cancer Res。 2004 年 11 月 1 日;64(21):7879-85。 PMID:15520194
摘要作者:Elisabeth Filipski、Franck Delaunay、Verdun M King、Ming-Wei Wu、Bruno Claustrat、Aline Gréchez-Cassiau、Catherine Guettier、Michael H Hastings、Lévi Francis
文章所属机构:INSERM E 0354 癌症时间治疗学、Hôpital Paul Brousse、Villejuif Cedex、法国。
摘要:频繁的跨子午线飞行或主要在夜间工作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昼夜节律的改变也预示着癌症患者的生存率较差,而视交叉上核(SCN)(下丘脑昼夜节律起搏器)的物理破坏会加速小鼠肿瘤的生长。在这里,我们在一个新的实验模型中测试了昼夜节律系统的功能破坏对肿瘤进展的影响慢性时差反应。 B6D2F(1) 小鼠在接种格拉斯哥骨肉瘤之前,与 12 小时光照和 12 小时黑暗同步,或者每 2 天重复进行 8 小时的光照/黑暗循环。评估血浆皮质酮、SCN 中时钟蛋白 mPER1 表达以及肝脏和肿瘤中时钟基因 mPer2 和 mRev-erbalpha 的 mRNA 表达的 24 小时变化。通过谱分析和/或余弦分析时间序列。通过方差分析(ANOVA)比较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时差反应小鼠的 24 小时休息/活动周期被消除,体温、血清皮质酮和 SCN 中 mPER1 蛋白表达的节律显着改变(方差分析,皮质酮 P<0.001,P = 0.01(对于 mPER1)。与对照组相比,时差反应动物的肿瘤生长速度更快(方差分析,P<0.001),而暴露于恒定光照或黑暗中则没有影响(方差分析,分别为 P = 0.66 和 P = 0.8)。快车对照中 mPer2 和 mRev-erbalpha mRNA 的表达显示肝脏(分别为 P = 0.006 和 P = 0.003,Cosinor)和肿瘤(P = 0.04 和 P<0.001)中存在显着的昼夜节律。两种节律在时差小鼠的肝脏(分别为 P = 0.2 和 P = 0.1,Cosinor)和肿瘤(P = 0.5)中均受到抑制。环境条件的改变会破坏包括肿瘤在内的外周器官的生物钟分子协调,并在恶性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