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上皮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摘要来源:针刺研究。 2020 年 5 月 25 日;45(5):357-62。 PMID:32447848
摘要作者:姚俊鹏、赵岩、陈颖、陈丽萍、冯秀梅、李英、思源周
文章来源:姚俊鹏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的疗效电针(EA)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上皮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上皮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IBS-D.
方法:4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 EA 和药物(匹维溴铵,PB)组,每组 10 只大鼠。采用慢性不可预测的温和应激联合番泻叶溶液灌胃建立IBS-D模型。电针(2 Hz/15 Hz,0.1-1 mA)交替作用于单侧“足三里”(ST36)、“天枢”(ST25)、“三阴交”(SP6)、“太冲”(LR3),15 min,一次每天一次,持续 14 天。药物组大鼠灌胃PB(10 mL·kg·d),连续14 d。通过插入直肠球囊导管充气(连接血压计)引起更强的腹部肌肉收缩迫使大鼠腹部抬起实验台表面的压力阈值来评估内脏敏感性(疼痛)。腹泻指数用于评估稀便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Claudin-1、Occludin(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
结论:电针疗法能显着改善IBS-D模型大鼠的腹痛和腹泻,这可能与其上调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密切相关和Occludin恢复肠上皮粘膜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