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新见解。
摘要来源:Adv Med Sci。 2017 年 3 月;62(1):17-30。 Epub 2017 年 1 月 27 日。PMID:28135659
摘要作者:Joanna Oświęcimska、Agnieszka Szymlak、Wojciech Roczniak、Katarzyna Girczys-Połedniok、Jarosław Kwiecień
文章归属:Joanna Oświęcimska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 (IBS) 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FGID) 之一,其特征是由腹痛和大便形状改变而引起,但不能用结构异常来解释。其患病率占全球人口的 9% 至 23%。 IBS 的病理生理学多种多样且尚不清楚。生物心理社会概念假设该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产物,并在肠道生理学相互作用的多个层面上发生改变。一些病因已经被识别出来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脑肠相互通讯的破坏,导致内脏过敏。还涉及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慢性压力可能会诱发肠易激综合症并加剧其症状。观察到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和质量紊乱。 IBS 症状与特定类型食品的摄入量之间也存在关系。在腹泻型 IBS 中,先前胃肠道感染的作用得到了证实。最近的研究表明,IBS 患者的内脏过敏可能继发于免疫细胞的激活和低度炎症。 IBS 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以及躯体和精神合并症。 IBS 是根据罗马诊断标准诊断的。最近,他们的最新版本(罗马 IV)已经推出。本次审查的目的是总结近十年来IBS诊断、主要病理生理学方面和治疗管理策略方面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