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相关脑出血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摘要来源:神经病学。 2007 年 1 月 9 日;68(2):116-21。 PMID:17210891
摘要作者:M L Flaherty、B Kissela、D Woo、D Kleindorfer、K Alwell、P Sekar、C J Moomaw、M Haverbusch, J P Broderick
文章隶属: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系,辛辛那提,俄亥俄州 45267-0525,美国。 [电子邮件受保护]
摘要:<跨度class="sub_abstract_label">目标:定义 20 世纪 90 年代抗凝相关脑出血 (AAICH) 发病率的时间趋势,并将其与心源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联系起来。 p>
方法:我们确定了 1988 年、1993 年 7 月至 1994 年 6 月以及 1999 年期间在大辛辛那提市因首次脑出血 (ICH) 住院的所有患者。AAICH 被定义为接受华法林或肝素治疗的患者的 ICH。 1993/1994 年和 1999 年期间,确定了来自同一地区的首例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计算了发病率,并根据 2000 年美国人口进行了调整。对 1988 年至 2004 年华法林在美国的分布进行了估计。
结果:AAICH 发生在 9 个国家/地区。 1988 年 184 例 ICH 病例(5%),1993/1994 年 267 例中的 23 例(9%),以及1999 年 311 例中有 54 例 (17%) (p<0.001)。 1988年每10万人中AAICH的年发病率为0.8(95% CI 0.3至1.3),1993/1994年为1.9(1.1至2.7),1999年为4.4(3.2至5.5)(趋势p<0.001)。在年龄>或=80岁的人群中,AAICH率从2.5增加到7.4) 从 1988 年到 1999 年的 45.9(25.6 到 66.2)(趋势 p<0.001)。 1993/1994 年和 1999 年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相似(31.1 vs 30.4,p = 0.65)。 1988 年至 1999 年间,美国华法林的人均使用量增加了四倍。
结论:抗凝药物的发生率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人口中与相关脑出血有关的人数增加了五倍。这种变化大部分可以通过华法林使用的增加来解释。抗凝相关脑出血现在的发生频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