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药用植物在治疗皮肤色素紊乱中的作用和机制。
摘要来源:J Ethnopharmacol。 2019 年 12 月 5 日;245:112173。 Epub 2019 年 8 月 21 日。PMID:31445129
摘要作者:李雨萌、黄金华、陆剑云、丁玉芳、蒋凌、胡双海、荆陈青海曾
文章归属:李雨萌
摘要:民族药理学相关性:黄褐斑、老年斑、白癜风等色素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药用植物是世界范围内长期医学实践的产物,具有疗效显着、副作用少等优点。近年来,人们对药用植物治疗色素性疾病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
综述目的:本综述概述了目前对药用植物(包括活性成分、提取物和处方)在色素性疾病(尤其是中国色素性疾病)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的理解药用植物,为临床益处提供临床前证据。本研究希望为探索植物药物治疗皮肤色素性疾病的新治疗策略提供全面的信息和可靠的依据。
方法:
方法:文献信息来源于科学数据库(截至2017年10月),主要来自PubMed、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旨在鉴定有关黑素调节黑素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草药的活性成分及其相关机制。此类工作的搜索关键词包括:“pigmentary”或“pigmentation”、“melanogenesis”和“traditional C”中药”或“中草药”、“草药”、“药用植物”。
结果:我们总结了药用植物尤其是中药对黑素生成的作用有报道称,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提取物或方剂可以通过影响MAPK等信号通路来调节与黑素生成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其中一些可以促进黑色素生成(如异甘草素、京尼平苷;山茱萸、旱莲草;百瑞斯复方等)。 (如生物素 A、Gomisin N;人参 C.A. Meyer、甘松
结论:亚洲药用植物,尤其是其活性成分,对调节黑色素生成黑素生成相关基因或信号通路。它们对于治疗皮肤色素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药用植物的实验效果、安全性和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确定,才能研究其临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