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素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潜在抗病毒活性。
摘要来源:Gut Pathog。 2023 年 3 月 9 日;15(1):11。 Epub 2023 年 3 月 9 日。PMID:36895013
摘要作者:Sajad Ahmad Bhat、Syed Kazim Hasan、Zahoor Ahmad Parray、 Zaheenul Islam Siddiqui、Shabnam Ansari、Ayesha Anwer、Saniya Khan、Fatima Amir、Mahboubeh Mehmankhah、Asimul Islam、Zarrin Minuchehr、Syed Naqui Kazim
文章隶属:Sajad Ahmad Bhat
摘要:
背景: 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方法,但功能性治愈存在局限性。白杨素(5, 7-二羟基黄酮)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以其抗病毒和保肝活性而闻名。然而,其抗乙肝病毒活性尚未被探索。
方法:在本研究中,使用体外实验细胞培养模型 HepG2 细胞对白杨素进行了研究。在计算机模拟研究中,将白杨素和拉米夫定(此处用作阳性对照)与高迁移率族盒 1 蛋白 (HMGB1) 对接。对于体外研究,野生型 HBV 基因组构建体 (pHBV 1.3X) 瞬时转染 HepG2。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检测培养上清液样品中的 HBV 表面抗原 (HBsAg) 和乙型肝炎 e 抗原 (HBeAg)。通过 SYBR green 实时 PCR 测量分泌的 HBV DNA 和细胞内共价闭合环状 DNA (cccDNA)。开发了 HMGB1 (1AAB) 蛋白的 3D 晶体结构,并将其与白杨素和拉米夫定对接。计算机模拟药物、吸收、分解使用 SwissADME 和 admetSAR 网络服务器对最精细配体的贡献、代谢、排泄和毒性 (ADMET) 特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数据显示,白杨素显着降低 HBeAg、HBsAg 分泌、上清液 HBV DNA 和 cccDNA,且呈剂量依赖性。对接研究表明,与拉米夫定相比,HMGB1 是白杨素的重要靶标。与拉米夫定 (ΔG = - 4.3 kcal/mol) 相比,白杨素表现出较高的结合亲和力,并与 HMGB1 形成牢固的接吻复合物 (ΔG = - 5.7 kcal/mol),这可能是其抗病毒活性的原因。 span>
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确立了白杨素作为一种新型抗乙肝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然而,使用白杨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还需要动物模型体内研究的进一步认可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