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素对 D-半乳糖胺诱导肝毒性大鼠肝脏标志物酶和脂质谱的影响。
摘要来源:食品化学毒理学。 2010 年 3 月 31 日。Epub 2010 年 3 月 31 日。PMID:20362027
摘要作者:Ganesan Pushpavalli,Chinnadurai Veeramani,Kodukkur Viswanathan Pugalendi
文章隶属: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Facilities of Science, Annamalai University, Annamalainagar, Tamilnadu 608 002, India。
摘要:白杨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些传统草药的主要成分。我们研究了白杨素对 D-半乳糖胺(单次腹腔注射 400mg/kgBW)引起的雄性白化 Wistar 大鼠肝毒性的保肝和降血脂潜力。 D-GalN 大鼠表现出肝肾毒性标志物活性增加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 谷氨酰转肽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同时尿素、尿酸、肌酐和血脂情况。它还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 A/G 比值产生负面影响。不同浓度(25、50和100mg/kgBW)的白杨素治疗大鼠,血清蛋白水平显着改善,肝肾毒性标志物降低。它还降低了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显着增加。它还降低血浆和肝肾组织中总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的水平。白杨素(25mg/kg)的作用与已知的保肝药物水飞蓟素相当。白杨素具有保肝和降血脂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