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植物源药物:分子机制的全面综述。
摘要来源:Pharmacol Res。 2018 年 11 月 6 日;139:76-90。 Epub 2018 年 11 月 6 日。PMID:30412733
摘要作者:Fatemeh Bina、Samaneh Soleymani、Tayebeh Toliat、Mannan Hajimahmoodi、Malihe Tabarrai、Mohammad Abdollahi、Roja Rahimi
文章隶属关系:Fatemeh Bina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在子宫外部位出现炎症病变,导致盆腔疼痛和生育率下降。传统疗法主要集中于降低雌激素的全身水平。然而,它们没有理想的效果并且具有相当大的副作用。因此,人们对使用草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越来越感兴趣。本文电子数据库包括PubMed、Scopus、Coch搜索了雷恩图书馆和谷歌学术搜索以获取评估任何草药产品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研究。数据收集时间为1980年至2018年。大多数研究草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的研究都是体外和动物实验,只有三项临床试验;一份是松树皮提取物(碧萝芷),两份是中草药配方。植物化学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酚类化合物(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染料木黄酮)和倍半萜类化合物(β-石竹烯、小白菊内酯)。草药和植物化学物质的有益作用涉及多种分子作用机制,包括抗炎(通过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1、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8、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 、核因子-κ B、生长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抗氧化剂(通过下调氢过氧化物、丙二醛、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上调)、抗增殖和细胞凋亡(通过增强 Bcl-2 相关 X 蛋白/B 细胞淋巴瘤-2 和 caspase3、8 和 9 活性)、抗血管生成(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侵袭(通过减少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免疫调节和雌激素调节活性。因此,药用植物似乎是鉴定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新药的宝贵来源。但由于大多数研究都处于临床前阶段,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才能获得更结论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