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题:

植物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疗法的来源: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综述。

摘要来源:

Hum Reprod Update。 2021 年 2 月 19 日;27(2):367-392。 PMID:33124671

摘要作者:

Gabriela F Meresman、Martin Götte、Matthias W Laschke

文章隶属关系:

Gabriela F Meresman

摘要:

背景:鉴于当前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缺点和局限性,针对植物的研究逐渐增加- 衍生制剂作为自然治疗选择,旨在实现高效率、避免不良反应并保留成功怀孕的机会。这些研究在评估药物、应用方法和结果方面存在异质性,说明需要对这一快速增长的疾病进行最新的总结和批判性观点。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领域。

目标和理由:这篇综述全面概述了植物源性药物和自然治疗策略正在进行临床前或临床研究,并严格评估其未来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潜力。

搜索方法:使用子宫内膜异位症、自然疗法、草药、植物、类黄酮、多酚、植物化学、生物活性、汉方和中医等术语的变体进行英语 PubMed 文献检索。它包括动物和人类研究。此外,还使用术语“子宫内膜异位症”搜索了 ClinicalTrials.gov 数据库,以进行植物源性药物的临床试验。发表日期没有限制。

结果:自然疗法可分为三类:(i) 草药额外的cts,(ii) 特定植物源生物活性化合物和 (iii) 中草药 (CHM)。第一类药剂已被证明对子宫内膜细胞和子宫内膜异位病变发挥抗增殖、抗炎、抗血管生成和抗氧化作用。然而,支持它们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使用的现有证据相当有限。研究最多的特定植物源生物活性化合物是白藜芦醇、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姜黄素、葛根素、人参皂甙、黄腐酚、4-羟基苯甲醇、槲皮素、芹菜素、鼠尾草酸、迷迭香酸、汉黄芩素、黄芩素、小白菊内酯、穿心莲内酯和大麻素,有关于它们的抑制作用的确凿证据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中的活性。它们的作用机制包括对已知信号传导效应器的多效性作用:雌激素受体-α、环氧合酶-2、白细胞介素-1和-6、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者,核因子-κ B、基质金属蛋白酶以及活性氧 (ROS) 和凋亡相关蛋白。大量研究表明,中药治疗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即使在临床条件下,这种方法也已被证明可以缩小子宫内膜异位病变的大小,缓解慢性盆腔疼痛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更广泛的影响:将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进行治疗的必要性凸显了确定新颖且负担得起的长期安全疗法的重要性。为此,天然植物源制剂代表了有希望的候选者。其中许多药物表现出多效性作用特征,同时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基本过程,例如增殖、炎症、ROS 形成和血管生成。因此,将它们纳入多模式治疗概念可能本质上有助于提高治疗效率并减少未来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副作用。

研究类型 : 审查

本网站仅供参考。我们不会通过提供此处包含的信息来诊断、治疗、治愈、缓解或预防任何类型的疾病或医疗状况。在开始任何类型的自然、综合或传统治疗方案之前,建议咨询有执照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士。

版权所有 2024 Jiangkangnihao.com,期刊文章版权归原所有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