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长期服用东莨菪碱期间罗布麻宁和加兰他敏的神经保护作用。
摘要来源:J Mol Neurosci。 2020 年 2 月;70(2):180-193。 Epub 2019 年 11 月 25 日。PMID:31768942
摘要作者:Eliezer Joseph、Daniel MiguelÁngel Villalobos-Acosta、Mónica Adriana Torres-Ramos、Eunice Dalet Farfán-García、Modesto Gómez-López、Ángel Miliar-García、Manuel Jonathan Fragoso-Vázquez、 Iohanan Daniel García-Marín、José Correa-Basurto、Martha Cecilia Rosales-Hernández
文章隶属:Eliezer Joseph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最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并且一些假设与其发生和进展有关,例如涉及葡萄糖代谢低下、胆碱能系统、钙失衡、炎症、氧化失衡、微管的假设不稳定和淀粉样蛋白级联,其中一些与氧化应激(自由基生成)有关,氧化应激会导致神经元死亡。因此,人们做出了一些努力来建立考虑这些假设的零星 AD 模型。东莨菪碱模型是一种在体内复制淀粉样蛋白 (Aβ) 增加和氧化应激的模型。在目前的工作中,采用东莨菪碱的长期给药(6周)来分析罗布麻宁和加兰他敏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东莨菪碱会诱发认知障碍,并在最终剂量给药后 24 小时进行评估。此外,服用东莨菪碱后,Aβ和超氧阴离子水平升高,NADPH氧化酶2(NOX2)、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和核因子κB(NFkB)基因过表达。当在注射期间施用罗布麻宁或加兰他敏时,没有观察到这些作用。东莨菪碱治疗第 3 周,虽然两种分子的结果都与较低的 Aβ 产生有关,从而导致较低的超氧阴离子产生,但它们可能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的。也就是说,罗布麻宁和加兰他敏都减少了NADPH氧化酶的表达,但它们对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不同。此外,计算机实验表明,加兰他敏不与β分泌酶的活性位点发生相互作用,而夹竹桃麻素代谢物二夹竹桃麻素则与β位APP裂解酶(BACE1)的催化位点发生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