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纳米载体封装的喜树碱治疗 HT29 人结直肠癌细胞系,揭示信号通路中的组蛋白修饰基因是结肠癌靶向的重要分子线索。
摘要来源:国际分子科学杂志。 2021 年 11 月 13 日;22(22)。 Epub 2021 年 11 月 13 日。PMID:34830168
摘要作者:Aisha Farhana、Avin Ee-Hwan Koh、Sangeetha Kothandan、Abdullah Alsrhani、Pooi Ling Mok、Suresh Kumar Subbiah
文章隶属关系:Aisha Farhana
>摘要:癌细胞能够以不受控制的方式增殖。有多种机制参与推动这种肿瘤转化。这些过程之一涉及通过基因表达的变化来绕过细胞死亡,因此最后,细胞生长。这涉及细胞内复杂的表观遗传相互作用,驱使细胞发生致癌转变。这些表观遗传事件通过潜在地改变染色质结构和影响关键基因表达来促进细胞生长。通过化学调节利用潜在的致癌机制,已经开发出治疗机制来对抗这一问题。喜树碱 (CPT) 是此类药物的一个例子。它是一种选择性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可有效对抗多种癌症,例如结直肠癌。此前,我们成功地用 EDTA 交联β-环糊精和铁纳米粒子 (FeO) 配制了磁性纳米载体共轭 CPT (CPT-CEF)。与单独使用 CPT 相比,由于其选择性靶向和增加的溶解度,它具有更高的功效。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用 CPT-CEF 处理 HT29 结肠癌细胞,并试图通过表观遗传学的角度研究该制剂的细胞毒性作用。ve。通过RNA-Seq,获得了多个差异表达基因(<0.05)。然后使用 Enrichr 进行过度表达分析,并将基因与表观遗传路线图和组蛋白修饰数据库进行比较。结果表明DEG与涉及组蛋白H3乙酰化的表观遗传修饰具有高度相关性。此外,这些基因的一个子集被证明与信号传导途径相关,该信号传导途径在大量癌细胞中高度上调。这些基因可以作为下游治疗靶点来研究,以对抗癌细胞不受控制的增殖。对已识别基因与结直肠癌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进一步相互作用分析确定了直接相互作用因子和一些转录调节因子。 cBioPortal 中的进一步分析证实了它们的基因改变及其在患者样本中的分布。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结直肠癌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用 CPT-CEF 纳米粒子缀合的纳米载体处理即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