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原位癌的血管模式与侵袭行为的预测因子无关,表明导管原位癌的生物学潜力与血管生成无关。
摘要来源:哼哼病态。 2011 年 9 月 16 日。Epub 2011 年 9 月 16 日。PMID:21925705
摘要作者:Esther H Adler、Jaya L Sunkara、Arthur S Patchefsky、Leopold G Koss、Maja H Oktay
文章所属单位:Montefiore 医疗中心病理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布朗克斯,纽约 10467,美国。
摘要:乳腺癌诱导的血管生成有助于满足肿瘤不断增长的代谢需求,并随着良性导管向原位导管癌 (DCIS) 的恶变而逐渐增加)和导管原位癌到浸润癌。关于低、中、中血管生成差异的数据存在矛盾。和高级别导管原位癌。如果血管生成与导管原位癌进展相关,则具有更具侵袭性生物学潜力的导管原位癌类型将与侵袭性较小的导管原位癌具有不同的血管模式。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根据 Tsikitis 概述的标准,将 51 例导管原位癌分为低侵袭性(10-20 年进展为浸润性癌)、中度或高侵袭性(2-5 年进展为浸润性癌)。和 Chung (Am J Clin Oncol 2006; 29:305),其考虑了核等级、有丝分裂率、Ki-67、Her2Neu、P53、雌激素和黄体酮受体表达。我们将这三组导管原位癌与导管周围和间质血管分布的范围以及血管破裂的存在和类型相关联。未发现导管原位癌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与任何血管模式之间的关联。此外,没有发现血管模式与侵袭性、微血管密度或结果(局部复发、浸润性癌或转移性疾病)的分类器。为了验证我们的队列,我们通过将所有测量的攻击性参数相互关联来确认它们的预期相关性。总之,导管原位癌的血管模式与侵袭行为的预测因素无关,表明导管原位癌的生物学潜力与血管生成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