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抗抑郁作用靶点预测及活性验证。
摘要来源:中医药杂志。 2021年12月;41(6):845-852。 PMID:34939380
摘要作者:李刚刚、鲁野、何培、张世岳、程雅婷、张少丹、裴琳、李刚刚
文章所属单位:Gang -李刚
摘要:目的:破译黄芩(RSB)的抗抑郁作用靶点和机制一种基于预测和实验验证的新型计算系统。
方法:RSB 对抗抑郁症的假定目标是从传统方法中确定的中药系统药理学 (TCMSP) 和 DrugBank。接下来,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确定了RSB的抗抑郁靶标,并从NCBI数据库中挖掘了抑郁症的差异表达基因(DEG)。然后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和基因本体论对共同目标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选途径和功能。
结果:高置信度地预测了 RSB 中的 30 种活性化合物经 TCMSP 和 DrugBank 鉴定,GEO 数据库中鉴定出 71 个 DEG。此外,按程度值由高到低,筛选出8个核心靶蛋白,分别为ACHE、IL6、SLC6A4、FOS、SLC6A3、MAOB、DPP4、JUN。进一步发现这些靶基因与参与神经细胞凋亡的通路相关,例如癌症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细胞增殖实验和伤口愈合实验结果显示RSB不影响PC12细胞增殖,并且趋化性。出乎意料的是,RSB 通过抑制自噬和凋亡来保护 PC12 细胞免受 H2O2 诱导的氧化应激。我们发现,与脂多糖小鼠相比,用 400 mg/kg RSB 治疗的小鼠发生了显着变化。 RSB 抗抑郁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减少 CA1 神经元中 LC3-B 的表达。
结论:我们的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部分阐述了RSB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此外,也有利于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